5月14日晚,由河北海事局、河北省海上搜救中心主办,曹妃甸海事局、唐山市海上搜救中心曹妃甸搜救办公室承办的“生命之光”渤海湾首次低能见度高技术装备海空立体搜救演练顺利开展。该演练检验了高技术设备在海上搜救中的应用效能,提升了夜间等低能见度下应急搜救能力,淬炼了河北海上搜救高科技“利剑”。
演练模拟了一条旅游船艇在曹妃甸附近海域翻扣,2人落水的险情。面对突发状况,曹妃甸搜救办公室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协调指挥海事、海防、社会救助、民间志愿者队伍等力量,展开了立体化搜救行动。
此次演练突出了“科技、智能”的特点。面对夜幕带来的挑战,搜救队伍综合运用了夜视仪、无人机、无人艇、遥控救生圈等现代化装备,形成了包括空、海和海面以下的立体化综合救援网络。演练中,无人机在夜空中盘旋,夜视仪在海面上搜索,无人艇和遥控救生圈则迅速接近遇险人员展开救助。这些高科技装备给搜救人员装上了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,极大地提高了搜救的效率和精准度,体现了“快速反应、高效联动、先进设备”的特点。
河北海事局、曹妃甸海事局等海上搜救中心成员单位,中石油应急救援响应中心等专业救助力量,唐山市海防委员会等公安部门,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、河北润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、唐山港曹妃甸拖船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,以及唐山近海救援志愿者协会、曹妃甸蓝天救援队等民间志愿者力量共150余人参与此次演练,期间应用了6台手持夜视仪、4艘船艇、2台固定式夜视仪、5架无人机、2台水下机器人、1台遥控救生圈、2台无人艇等装备。
河北海事局局长、河北省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张铁军在点评中指出,此次演练充分体现了智慧管控、智慧搜救的海上搜救工作要求,省、市协调联动,夜视仪、无人机、水下机器人、无人艇、遥控救生圈等新技术新装备综合运用,海、空立体式搜救,实战性、专业性、科学性强,有效提升了海上搜救行动规范化、科学化水平。